曾经一度后悔,这学期没有坚持拿“工程经济学”,因此QE(博士生资格考试)的时候由于生疏丢了不少分。还好,这种考试及格万岁。前两天收到考试通过的邮件,关于没重学“工程经济学”的悔意也就烟消云散了,反倒开始庆幸省下了时间来选修另两门或许能够启发我毕生事业的课程。
说来我胆子的确不小,大一的时候选修了“政治学”,后来才知道是文学院三大杀手课之一。幸运的是,考试一败涂地到不及格,居然成全了我一个学期总评满分(不及格的学科不算分数)。现在貌似历史在重现,本学期选修的一门“大规模系统工程”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和我从前所学联系甚微,考试结果尚未知晓而自我估计只能算是差强人意,却让我接触了不少从前并未深入涉及的知识领域,如系统环路、精益建造等等。加之近些年对中国时事的关注,居然不经意间启发了我一副有望缓解当今教育和劳动力困局的药方。
当下太多的人关注收入不均的问题,大多将其咎归于富人和政府,而劫富济贫成了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我不赞同这样的零和游戏,历史也绝不能重演,站在系统的高度,财富没有增多,而游戏规则被打破,得不偿失。如果利用系统环路观察一下低收入的根源,或许问题有另外的解决途径。高收入者,或许因其能够使用杠杆效应,提高资源的使用率来创造财富;而低收入者,多数技能水平不高,劳动的财富转化率底,因此始终出于产业链的低端。
故而,平均收入,重在提高低端效率,而政策制度辅之;提高效率,职业教育优先,而产业转型随之。当今中国不缺乏劳动力,但缺少业精于专的产业工人;中国不缺少学校,但缺乏传授致用之学的职业教育。试想,若是十人之功五人可为之,则产业工人的待遇将可提高近一倍;如果一人掌握三人之技能,则薪资又将翻番。工人效率提高,收入自然增加;且企业由于用人数量降低,养老保险负担减轻,更有稳定的高素质工人队伍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企业信誉。良性循环,对工人、企业,乃至政府国家都有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