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日的“南师附中省招班事件”,看了沈同学整理的报道文字稿(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413899406&owner=230958407&ref=newsfeed),耐不住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首先需声明一下,我是支持南师附中,支持王占宝先生的。理由很简单:我曾经是南师附中“省招班实验班”的学生,是“省招班”的受益者之一;我以切身的经历和体会理解“省招班”存在的价值,理解王占宝先生以及他带领的附中在整个“省招班”事件当中的策略与思考。不过,部分家长的想法我也能感同身受,他们只是需要更清晰的解释和更加人性化的择校过程。纵观此次事件,唯一令我不快的是某些电视媒体的夸张报道。在媒体借批评名校校长为家长们“维权”的同时,难道自己就没有哗众取宠提升名望的嫌疑了吗?
我不愿意隐瞒自己的经历,因为我前面说过,我对省招班的理解,来自于我8年前的经历。我2001年考入南师附中,以中考总分610分踩线进入了省招班。当时,班级里高手云集但我却不甚知晓,继续保持着我初中时代的自信。因为班里南京本地人不多,我毛遂自荐当了班长(这么说来,我是王占宝校长麾下第一任省招班长)。随后对我的考验是始料未及的,和来自不同城市的同学们在一起,我必须学会像他们一样努力学习,在管理班级的时候,用他们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一年的时间里,虽然起初成绩一落千丈,而我学会了坚韧,懂得了宽容,也是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人性是多样的,尤其是不同地域的人们相汇在一起,沟通与理解的至关重要性。两年后,凭借着班级里中等、年级里中等偏上的学习成绩,和丰富的组织学生活动的经验,我得到了全额奖学金去新加坡国立大学留学的机会。而这一奖学金的笔试名额,恰恰是被我同桌的一位南通同学抽签抽中,之后让给我的。至今,我已经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省招班”对我的性格的塑造依然受用。
我不理解,教育主管部门为什么要在2007年废止“省招班”的存在?而这一极其保守的做法,为什么又在媒体的眼中视为毋庸置疑,理所当然?也许教育主管部门只看到“省招班”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却没有看到教育交流,在整个国民基础教育体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不知道那些政策制定者是否知道,世界上名校的评定标准其一就是非本地学生占有的百分比,而世界各地的大学,甚至包括中小学,都有了为数不少的中国留学生。试想,中国的学生去国外读书都已经畅通无阻,难道省内其它市县的学生到省城南京来读书的权利还要被剥夺吗?什么叫“落后地区学校栽树,发达地区名校摘桃”?教育主管部门是在维护落后地区学校的利益,还是维护落后地区学生的权益?究竟是谁在制造教育的不公平?限制南京本地的中学生与省内其他学生交流,蒙住他们的眼镜,究竟又是谁在为中学生们将来走向社会增加困难?
说“省招班”是南师附中提高升学率的工具,我极不赞同!有一些信息也许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南师附中的“省招班”不仅学习成绩领先于平行班级,其他各方面素质也丝毫不差。2001年夏天,是南师附中“省招班”——2000级3班首先做出了“51公里夜行”长距离步行拉练活动的尝试;2004年秋天,又是南师附中的“省招班”——2001级1班取得学校田径运动会的总分冠军。“省招班”的学生因为远离父母,性格相对较于独立,学生们在一起生活,所以彼此间凝聚力很强,所以不仅是在学习,而且是在其他各方面都容易取得骄人的成绩。可以说,南师附中的“省招班”到今天已经办了第十年了,已经成为附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此看来,将“省招班”迁至江宁分校,也的确是敢于风气之先的附中人的无奈之举。但若称其为“滥用公办资源”却言过其实,而恰恰如此决策,却是用民办资源为公办学校的学生办事。用江宁分校的教室、课桌、餐厅、宿舍,培养本部的学生,怎么能够是滥用公办资源呢?说实话,江宁分校是在我在校的时候破土动工的,场所、设施的设计据我了解都比本部要宽敞先进很多,一点都不比本部要差。
家长们担心的问题来了,大致看了一下,主要有二。
其一,之前报南师附中是因为家住的近,现在省招班去江宁了,孩子一个人生活,不放心。这里我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如果您的孩子依赖父母的程度很高,希望学校离家很近,那么及早申请退出“省招班”。因为“省招班”的学生大多都是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如果您的孩子不能够和他们打成一片,是很难融入班集体,很难在那里安心学习的。我曾经就有过那样的窘境,作为班长,而每晚的“寝室夜谈”我都不能参加,深深感觉脱离集体,脱离群众。于是高二在学生会任职后,我不再担任班长,而且开始申请参加晚自习,每天在学校学习至九点半才回家,以弥补脱离集体的难堪。
其二,去了江宁分校,氛围不够。请相信我,附中的氛围,不在于他的校园、几条道路、几间教室、几块黑板,而在于他的老师,他的学生,附中一脉相承的历史,和天涯海角附中人极高的相互认同感。举几个例子,南师附中历史上因为战乱和历史变迁曾三异校址,十异校名。当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时,青木关、沙坪坝都有附中的历史;45年还都南京以后,附中的校址又从四牌楼的大石桥搬到了现在的察哈尔路。附中的历史,不是简简单单由先人传承下来的,而是又一代代继往开来附中人在崭新的领域自己开创出来的。我十分庆幸自己当年和几百名同学一起出席了江宁分校的奠基仪式,我一直把江宁分校视为附中的一次新生,一个游离于传统公办教育体系之外,能够让附中人自由发挥的空间。
再说认同感,附中的氛围不仅能够在高中三年感染你的孩子,还会伴随他的一生。一个在国外念大学的附中人一次在餐馆打工,遇到一个前来用餐的头发花白的台湾游客,一问居然是南高师附中(南师附中民国初期的名称)的校友,于是两人聊的非常愉快;自己身边的例子,两个月前随父亲去徐州看望他的老校长,惊喜的发现他是重庆中央大学附中(南师附中抗战时期的名称)的毕业生;而就在一个月前,我刚刚开始博士研究生学习,走进实验室的一刻,又欣喜的发现隔壁桌的学长也是南师附中毕业的。似乎这个世界附中人无处不在,我们相互认同,相互鼓励,附中给予我们的,不光是察哈尔路37号的校园,而是全世界的校友,终生的信仰和荣耀。
粗略思考了一些可以解决眼下问题的方案,仅供参考。
1. 上上之策,教育主管部门废止限制公办高中跨市招生的行政命令(转而应该座谈省招班学生和家长,考察以往省招办毕业生,仔细调研“省招班”的得失后做出决策),南师附中将今年的“省招班”移师本部,皆大欢喜;
2. 中策,如限制令不取消,南师附中在江宁分校开设“省招班”,其学生学籍归江宁分校,原则上不违背限令。“省招班”学生被给予第二次选择机会,选择是否留在“省招班”或并入平行班。选择留“省招班”的学生,享受附中“校长奖学金”(即学费、住宿费标准均按江宁分校制定,但经“校长奖学金”减免后需等于或低于公办高中收费标准)。“省招班”学生享受本部师资资源,同时享受与本部学生同等的参加本部课外活动和选修课的权利。附中应当注重本部学生与分校学生的交流,落实两校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初衷。
3. 下策,南师附中本部停办“省招班”,原“省招班”南京学生选择并入本部平行班或进入江宁分校“实验班”就读;其他城市学生选择返回原地重点高中(南师附中需帮助联系),或进入江宁分校实验班就读。凡选择进入江宁分校者可授予一定奖学金用以减免学费。
总之,即便是事出有因,权益之举,也建议附中在处理这项事务时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的意愿。百年的风雨都经历了,这点挫折相信王占宝先生和附中同仁一定能够顺利克服!
动中之动
我倒是觉得,这件事校方还是有一定的责任。不谈别的,两所学校的费用差距首先是不是应该给家长一个说法?虽然是露骨了点,但是你总不能否认这是家长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吧?其次,公办与私立差距向来在家长心目中是有一杆秤的,南师附中既然承诺只是地点变了而师资力量不变的话,我就想问这些考进省招班的孩子,以后出来到底算是公办的学生,还是私立的学生呢?这个问题对孩子以后的影响,谁能来拍胸脯作保证?第三,从门卫的口中,我们得知江宁校方只是提供教学设施场地,其余的不多过问,那么如果这些孩子出了什么事,责任究竟是江宁校方负,还是你南师附中负呢?要不是双方责任分配,或者干脆踢皮球?第四,最最最重要的是,既然校方已经做出把省招班迁往江宁的决定,那么最少也要事先跟家长学生们说明吧?这么一招先斩后奏,再来个收费大差距,难怪有人会怀疑校方打着实验班的旗号捞钱赖~
家长们的担心不是空穴来风。因为他们知道的太少了,作为校方,最基本的义务就是把所有利害关系跟大家说清楚,也省得人家纪委来调查。所谓氛围啊离家远啊什么的,这只是为人父母对子女的不放心,导致对校方的不信任而已。大哥你因为是在本部上的实验班,这一点可能不会有那么深的体会。问题也远不如现在这么复杂、麻烦。最后我只想说一点,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限制令不是随随便便就发的,电视台也不是随随便便就炒作的。如果真的有歪曲事实的现象,那么作为百年名校,南师附中首先该从自身寻找原因,把那些令人误解的因素消除,而不是首先要求解除禁令。即使解除了也不能使人心服口服。
至于某节目,您还是学学人家零距离吧,弄张报纸批判批判,指点江山谈笑风生,娱乐性观赏性也挺一流的。搞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热点问题,小心里外不是人。
以上观点有任何偏颇之处,还望谅解,毕竟大家只是探讨角度出发。真心希望这件事能够得到完满解决。
李浩斌
@动中之动
同意楼上的观点。正如我上文最后所说,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附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的意愿。若是“先斩后奏”,却是万万不可取得。